口罩機亂象
“已經沒有誠信可言了,只認錢”
隨著疫情發展,制造企業爭先恐后地加入了口罩生產的隊伍中。
但這個過程很難說一帆風順。許多企業在轉產之前,都先入為主地低估了口罩生產的技術含量。隨著流程推進,許多問題逐漸暴露了出來。人們這才發現,小小一個口罩,牽扯到諸多零部件、原材料、生產設備和資質標準,全部跑通,并不比生產別的產品容易多少。
時間緊,需求大。一窩蜂涌入,摸著石頭過河。碰到麻煩,幾乎是必然的。
糾紛
2月29日晚間,許多人和車團團圍住了贏合科技的廠區大門。
來者都是贏合科技的客戶。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第一次涉足這個產業。他們給了訂金,將廠房做了潔凈處理,儲存了熔噴布,只等口罩機一到便開工。然而臨近交付期,供應商卻一拖再拖,客戶們的耐心很快被消磨殆盡。心急如焚之下,便團團圍住了贏合科技的廠區,試圖“搶”出一些設備來。
根據《中國企業家雜志》早先報道,贏合科技原本的主營業務是鋰電池制造裝備。自2月4日媒體曝出贏合科技將緊急生產口罩機后,公司每天都能接到一二百臺訂單,截至2月16日,訂單數量已近1600臺。而根據業內人士的透露,二月底,贏合科技接下的訂單數量已經達到約兩千臺。然而實際產出量卻遠遠沒達到這個數字。
2月29日夜晚的贏合科技廠區門口。圖源自網絡
余南是贏合科技的客戶之一。2月,他以每臺55萬元的價格訂購了8臺口罩機生產線。但至今也沒有拿到一臺。
“這個行業已經沒有誠信可言了,只認錢。”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余南顯得有些氣憤,“加幾萬,馬上就撕毀合同,賣給別家。”
遲遲無法交貨的原因很復雜,涉及技術儲備、上游產業鏈供應等多方面原因。贏合科技也并不是孤例。余南的公司也另外向諾峰光電訂購了四臺口罩機,對方承諾會在3月4日之前交付,但同樣直到現在也沒消息。
根據深圳醫協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市面上主流的口罩機,一小時的節拍是6000只,舊機型一小時的節拍是3600-4000只。但很多轉產的廠商遠遠達不到這個要求。
余南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自己曾經去深圳多個口罩機生產廠家實地考察過。在他看來,能夠流暢運作的機器并不多,幾乎都有大大小小的問題。
“不是這里卡住就是那里卡住,基本就沒有跑順的,一小時能出幾百個就不錯了。”余南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我是做技術出身的,當時還在跟他們一起琢磨。要是完全沒有技術底子的老板把這種設備買回去,會成什么樣子?”
但疫情之下,人人都變得急躁了起來。余南也坦言,這個時候,有能力交付整機的供應商,已經能稱得上“良心企業”。有些廠家交付一堆零件,叫客戶回去自己組裝;更過分的,甚至只在網上下載了圖紙,就對外宣稱自己有能力制造口罩機,開始收訂金了。
除了硬件上的限制,口罩機的安裝、調試和日常維護所需的人手也相當缺乏。
深圳醫療器械行業協會(以下簡稱“深圳醫協”)法規經理胡輝向中國新聞周刊解釋,疫情發生之前,以深圳市為例,僅有深中海醫療用品(深圳)有限公司、英諾利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宇冠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深圳市騰他抗菌紡織品有限公司四家生產企業持有有效的醫用口罩產品注冊證。其中宇冠、騰他未涉足口罩生產;英諾利主要針對海外市場;僅深中海有在國內生產銷售口罩的經驗。因此,該行業原本積累的人員儲備并不算充足。